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主页 > 宜城信息 >

宜城“虾稻产业”发展势头强劲

时间:2019-03-23 06:57
  本网讯记者李勤 刘诗闻 通讯员龙小飞报道:“现在,我们来到了宜城市2019年虾稻产业振兴推介会捕虾现场,大家可以看到,工人刚刚打捞起来的一只只活蹦乱跳的宜城大虾,它们稍后会被做成油焖大虾、蒜蓉大虾等多种口味,供大家品尝……”3月21日,湖北隆峡水产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桂波涛,在小河镇高康美食文化长廊举行的“宋玉故里·品虾论稻”2019宜城市虾稻产业振兴推介会上,热情地介绍。这是我市推动以虾稻产业、农家乐为代表的宜城特色农业,从而推动农村发展、农业转型、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举措。

“宋玉故里·品虾论稻”2019宜城市虾稻产业振兴推介会现场

捕捞大虾

烹饪大虾

品尝大虾

一盘盘小龙虾鲜香扑鼻,麻、辣、鲜、嫩、香集于一体,人们聚集在虾宴周围,口水横流,大快朵颐。捕虾、烹饪、品尝,表演、合作、服务……活动现场热闹非凡。

据相关部门统计,宜城目前已发展“虾稻”产业面积达3.6万亩,惠及5000多农户,亩平增收2000多元。“虾稻共作”产业呈现强劲发展势头,越来越多的农民正加入到依靠“虾稻”增收致富的队伍中来。

其中,小河镇作为全市镇级示范基地,今年将在原来500亩“虾稻”基地的基础上,再扩大1000亩。该镇通过巩固扩大小河(明正村)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的“虾稻共作”产业基地,在高康、曾洲、石灰、王旗营等村(农场)规划建设虾稻连作产业园,大力引进“六有”(有经验、有技术、有实力、有样板、有市场、有品牌)经营主体和农业企业入驻,集中连片发展“虾稻共作”产业,实现以点带片扩面,发挥示范效益。

如何加速推进“虾稻共作”产业发展?2018年,我市出台了“宜城市推进‘虾稻共作’产业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将该项目列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抓手,有序良性向前推进。

坚持规划先行。根据自然资源条件,按照“集成化技术、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品牌化建设、多元化发展”的思路,因地制宜,科学制定符合宜城实际的虾稻共作规划,以生态种养、技术推广、市场经营、品牌建设为重点,合理布局种养基地和加工、销售板块,制定生态观光规划。

完善功能设施。依托耕地质量提升与现代农业示范(产业)园区建设,按照虾稻共作模式技术规范,完善小龙虾繁育、虾稻种养基地基础设施建设。合理布局饲料生产、精深加工、交易中心、冷链物流、生态农业、电子商务等项目,打造全产业链。

开展招商引资。招引符合“六有”标准的“虾稻共作”全产业链龙头企业,示范带动全市“虾稻共作”产业发展,形成“育种-生产-流通-加工-餐饮”的完整产业链条。招商引资优惠政策按照《宜城市农业项目招商引资优惠政策》执行。

注重示范引领。按照“党委领导、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基本原则,在水源充沛、水质良好、连片平整的低产稻田,发展虾稻共作。通过适度规模经营健全经营体系,通过宣传发动优化经营环境,通过鼓励大户先行先试提高群众参与热情,通过建设“六统一”标准化种养基地形成示范效应。

打造农业品牌。围绕“虾稻共作”产业开展农业品牌打造,通过多种形式宣传及加大对“三品一标”和各类驰名商标的奖励力度,打响“宜城虾香稻(石碾子米)”“宜城米”“宜城大虾”三大品牌,使宜城优势农产品走出湖北,走向全国,在同类产品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形成一县一品一霸效应。

强化科技支撑。编制规范,编制科学规范、可操作性强、易于推广的《“虾稻共作”养殖技术操作规程》《“虾稻共作”中稻绿色种植技术规程》;技术服务,整合农(渔)业科技进村入户、科普示范、送科技下乡、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等科技培训服务资源,培养一批既能种稻又会养虾的新型复合型农民。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