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主页 > 综合信息 >

浙大获六项国家科技奖励 用中国方案破解世界难题

时间:2020-03-29 03:21
  

  杭州1月10日电(童笑雨)“作为中国科学家,就应该撑起中国的脊梁,用中国方案破解世界难题。”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教授方向明说。

  1月10日,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举行。浙江大学(下称“浙大”)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4项。

  方向明代表团队领取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证书。

汪以真及其团队。浙大供图

  该团队用近20年时间完成“围术期脓毒症预警与救治关键技术的建立和应用”项目,用中国方案解决了世界难题。

  每年夺去600万人的生命、死亡率高达20-40%……脓毒症是多年来横亘在世界医学领域面前的一大难题。

  经过多年研究,方向明团队发现了脓毒症发病的关键所在——“内源性危险分子”。

  基于理论基础,团队创新性提出脓毒症手术患者从大循环到微循环的精细麻醉方案,被美国麻醉医师协会称为“为国际围术期脓毒症的救治提供了中国方案”。

  与方向明团队一样,由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眼科中心主任姚克教授领衔的团队,凭借“白内障精准防治关键技术及策略的创新和应用”这一成果,实现了中国在世界白内障手术技术发展上的“领跑”。

  白内障手术前半段是将自有晶状体粉碎并取出。若遇到硬核及乳白障等复杂白内障,极易引发术中、术后并发症。

  基于飞秒激光高平均功率、高重复频率的特性,姚克带领团队在国际上首次将其运用到复杂白内障手术中。

  技术的革新,使硬核手术的角膜内皮损伤率从老方法的19.96%降至7.85%,同时使视力恢复时间从3个月减至1个月,并在乳白障手术中实现前囊零撕裂。

  但姚克并不满足于此,用他的话来说,“科研是个不断完善、永无止境的过程”。

  在之后的研究中,其带领团队率先关注术后干眼问题,提出围手术期干眼防治策略,并合作自主研发手术设备耗材,创新白内障防治“中国模式”。

  凭借丰硕的研究成果及重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该团队获得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姚克及其团队。浙大供图

  大红证书的背后,是近百名科研人员的心血。他们以创新为突破口,“冷板凳”一坐就是几十年。

  与动物打了半辈子交道的汪以真,是浙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教授。其带领团队凭借“猪健康养殖的饲用抗生素替代关键技术及应用”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全球抗生素用量一半在中国,中国抗生素用量一半在畜禽。

  为解决谈“抗”色变这一问题,汪以真带领团队另辟蹊径,从生猪肠道健康入手,聚焦猪的免疫调节、微生态平衡、肠粘膜修复三大难点,用近20年的时间,形成了猪健康养殖饲用抗生素替代的营养技术体系,推动中国饲料产业迈出从“减抗”“替抗”到“无抗”的关键一步。

  据悉,当前该项目共避免了近万吨抗生素向环境排放。

  “实现生猪绿色养殖,是服务‘健康中国’战略需求。中国要做负责任的大国,我们就应该在产业升级和食品安全上有所贡献。”汪以真说。(完)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