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主页 > 湖北信息 >

朱铺村:省级贫困村的华丽转身

时间:2021-04-07 00:12
  ■本报记者 陈婷 文/摄

      “资本是聪明的,产业扶贫、文化扶贫做得好,商业资源自己就来了。”10月28日,记者走进殷祖镇朱铺村,村口正在建设民宿和农家乐。沐浴在秋日的阳光下,老严和项目负责人黄维家聊起了天。  “我儿子看中这个地方已经三年了,随着朱铺村发展得越来越好,我们就带着项目来了。”黄维家说,原本在其他地方已选好地、做好规划,但最后还是选择了朱铺村,觉得这里近年的发展更具潜力。  四年前,朱铺村还只是个寂寂无名的贫困村,自打湖北长江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派驻精准扶贫工作队以来,该工作队坚持“产业扶贫、文化扶贫并重并行”,大胆创新、主动作为,将朱铺村打造成为不一样的乡村振兴样板,让这个省级贫困村发生了美丽的嬗变。    产业扶贫崭露头角    十月是丰收的季节,朱铺村的杂柑基地终于迎来开摘。村民们的脸上无不洋溢着节日般的喜庆,有的拿着木棍捣手工糍粑,有的张罗着自家的农副产品,有的拿出杆秤为采摘做准备,敲锣打鼓迎接着四面八方的游客到来。  2016年,朱铺村注册成立了大冶市殷源种养殖专业合作社。与其他村合作社不同的是,这个合作社创新股东模式,从扶贫专项资金中拿出20万元初始资金,使1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每户1万元股本)和村委会股份(5万元股本)成为合作社股东和主人。经过几年增资扩股,合作社注册资金已达到200万元左右。在驻村工作队的指导和扶持下,朱铺村“两委”以合作社为经营主体,流转土地,建起了扶贫种植产业基地。目前,种植的200余亩柑橘开始进入丰产期;套种的150亩蕲艾,一年两季收获;26亩果桑采摘园,当年就实现挂果采摘;利用河果堤、荒坡、房前屋后散种的2万株梨树、桃树、李树,也陆续挂果。  10月22日上午,湖北长江出版传媒集团联合交通银行湖北省分行洪山支行一行80余人在抵达朱铺村后,开展了主题党日宣誓活动,并通过采摘和购买的方式促进贫困户增收,支持朱铺村的发展。“今年是柑橘丰收的第一年,杂柑口感非常好,农户们的艾草、红薯和芋头等农副产品卖相也不错,尤其是手工糍粑,让我们体验了一把农村生活的乐趣。”湖北长江出版传媒集团党群部王鑫磊说道。  在杂柑基地里,黄澄澄的果实挂满枝头,贫困户朱耀广正在帮忙除草。“我在这个场地一个月做十几个工,每个工100块钱,做完了就给我三千多块钱,够自己生活用。”作为股东的贫困户朱耀广,每年都可以从中获得年终收益分红1400余元,加上光伏发电收益分红、公益性岗位等,个人年收入近万元。    文化扶贫硕果盈枝    科技类、种养类、少儿类,一排排书架上整齐地摆放着各类书籍。有的村民站在书柜前挑选书本,有的席地而坐翻阅图书,有的则坐在书桌前认真画画……这是朱铺村“村读”内的寻常一幕。  “村读”的前身是一座废弃了几十年的小学学校,修旧如旧,继而打造成为朱铺乡村阅读文化空间。如今“村读”不仅成为朱铺村留守儿童课外的精神乐园,成为参观学习团队、在外创业村民、在外求学学生的必到之处,更是成为了朱铺村的地标之一,吸引着专家、学者、教师、志愿者前来为孩子和村民举办义务送课、科技培训,以及开展扶贫经验交流活动,极大丰富了朱铺村村民的精神生活。  “村里很多上个世纪70年代出生的人,尤其是妇女,在地里打工领工资的时候,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签。”谈及兴办“村读”的初衷,严强华认为,做好文化教育工作,是精准扶贫的重要环节,是阻隔贫困代代传递的有效途径,更是建立长效稳定脱贫机制的关键。  扶贫先扶智,朱铺村在“村读”中看到了未来的无限可能,决定坚持精神层面和物质层面互助共推,充分挖掘和盘活乡土文化资源,引导贫困群众依靠自身努力改变贫困落后面貌。  为进一步丰富村民文化知识,“朱铺村百草园”应运而生。村“两委”修建了生产和文旅两用的60亩原生态植物研学基地,把这里打造成为少年儿童的游学乐园。“我们总说城里的小孩五谷不分,来到这里后,发现当地的小孩也不知道地里种的都是什么菜,所以很有必要做这个基地。”严强华说,这块土地不再用来流转,平日里村民就在地里种菜。种的每个品种都挂上标牌附注二维码,手机一扫就能扫出相关介绍,达到普及知识的目的。有课外活动的时候,学生们也可自行体验摘种,让学习与实践有机结合。  除此之外,6人制的留守儿童足球场、生产和文旅两用的9亩蓄水塘、山水田野“十八呆”发呆棚等,相继诞生在这个乡野村庄,每一处无不透露出朱铺村的文化特色,彰显出文化扶贫的底蕴。  “从你走进来的第一步,看到每个房子墙壁上的手绘和周围和谐的环境,你就能感受到这个村子不一样!”该村党支部书记余云沼自豪地介绍道。  这里,文化扶贫的故事还在继续,产业发展也逐步呈现出勃勃生机。

火币网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