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主页 > 襄樊信息 >

智慧农业 科技助力

时间:2018-10-23 06:06
    【消息】多年以来,襄阳以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成为全国著名的产粮大市。如何让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如何抓住“产业需求和市场需求”这个牛鼻子?襄阳市农科院扎实开展的以“研百项、联百企、进千村、帮万户、育千人”为主体的农业科技“五个一”行动,正是市农科院打造智慧农业,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助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有力抓手。

  “研百项”:围绕产业抓科研

  襄阳是全国闻名的产粮过百亿斤的大市。襄阳为何能连续多年保持百亿斤粮食大市的桂冠?

  这其中,科技的支撑作用毋庸置疑。作为从事农业科技研究及推广的专业机构,市农科院到底为科技兴农提供了多大助力?

  有一个数据或许能从侧面提供一些答案:市农科院有科研平台17个,其中国家级平台14个、省级平台3个。

  这批“国字号”科研平台对增强我市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以及开展“研百项”行动提供强大的平台支持。“研百项”到底研究了哪些项目?市农科院相关领导介绍,重点围绕鄂北水资源配置、产业扶贫、中国有机谷建设和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实施了13项重大科技攻关。

  围绕鄂北水资源配置,开展优质专用小麦、节水水稻、易机收玉米、早熟抗虫棉花等新品种的选育;开展“粮—经”“粮—饲”等高效种植模式研究。

  围绕产业扶贫,开展二高山马铃薯、花生起垄种植、山区高油油菜等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3项,对13个马铃薯品种的丰产性、商品性、抗逆性等性状进行了鉴定;展示机械化高产花生品种3个,同步实施农机农艺融合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征集适宜鄂北种植的高产高油油菜品种6个。

  围绕中国有机谷,开展有机茶和高端优质稻相关研究2项,优质稻研究以院企融合品种引进为重点,探索南漳宜城谷城等地贡米微环境保优栽培技术;在有机技术集成上,初步制定了有机水稻、玉米、油菜、茶叶、马铃薯、桃、核桃、蓝莓、油用牡丹、板栗、木耳、香菇、天麻等技术规程,相关技术规程正在中国有机谷区域试行。

  围绕特色产业,开展优质芝麻、芳香植物资源开发与利用等相关研究项目3项,研究引进特色品种22个,重点实施甘蓝、生菜、广东菜心等减肥减药技术集成与示范。

  “联百企”:市场需求为导向

  “科研项目只有通过企业才能实现转化。我们的工作就是要结合市场主体需求,推进院企深度融合,帮助解决市场主体发展过程中的技术瓶颈,引导企业转型升级。”市农科院领导如是说。

  2013年,市农科院与湖北玉皇剑茶业有限公司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全面合作,形成专业、产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局面,努力实现“院企合作、产学双赢”。

  玉皇剑茶业公司茶叶产值由2010年的500万元增加到2016年的7500多万元,企业年均营业收入增加了5000万元。

  受益于这种深度融合的企业不仅仅是玉皇剑茶业公司。院企合作的成功范例还有许多。

  蔬菜团队帮助襄阳鑫顺天、湖北普润、宜城市洪城农业3家公司发展生菜、广东菜心、甘蓝产业,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玉米团队围绕玉米1317成果转化项目,与襄阳正大公司合作开展玉米良种良法配套技术研究,在襄州、宜城、枣阳等地的5个村建立高产示范基地400多亩;小麦团队与农家富公司、湖北三杰公司合作开展优质小麦新品种的引进、筛选与培育,打造优质小麦繁种和生产基地;水稻团队与襄阳鄂襄种业、襄阳拓古公司合作开展优质稻品种引进,打造优质贡米品牌;油料团队针对襄阳沁和农业公司肉牛养殖冬春饲料严重缺乏的问题,开展冬春饲用作物玉米—油菜周年种植与转化示范研究,帮助企业走出困境。

  “进千村”:科技助农到村头

  “我家马铃薯种植面积由1.5亩发展到18亩,单产也由原来的1500公斤增长到现在的3500公斤,种植效益较原来提高了1倍。”襄州区张家集镇韩集村四组村民何国富说。

  老何今年62岁,有40亩地,种植马铃薯18亩。在市农科院专家的帮助下,他的收入连年翻番。

  市农科院蔬菜团队在韩集村开展了8年的试验示范、技术服务,韩集村的马铃薯种植已经形成规模,并辐射带动周边几个村种植马铃薯,实现年产值2.16亿元。

  按照市农科院制定的“进千村”工作实施方案要求,围绕“千村”协议,市农科院旗下的8个科研团队深入乡村,扎实开展成果示范和科技服务活动。截至目前,市农科院已与20个核心村签订了科技服务协议。

  在全市8个县(市)区建立示范基地50多个,总面积近2万亩。2017年共组织科技下乡活动100余次、技术培训70余场,培训农民4000多人,起到显著的示范推广效果。

  “帮万户”:授人以渔产业扶贫

  2017年12月23日,市农科院驻保康县堰塘村扶贫工作队队员蒋辉胜一大早就到村里几户养殖户家里转了一圈。

  蒋辉胜是市农科院驻堰塘村扶贫工作队队员。堰塘村有216户贫困户。2016年春天,蒋辉胜驻村后,发现该村有养殖传统,便编写印制了200多本《家禽饲养要点》发放给贫困户,他还定期将贫困户召集到村委会,对贫困户进行科学养殖培训。

  市农科院先后投资104850元,实施“三养两种一林特”产业扶贫措施,帮助堰塘村发展波尔山羊、山鸡、黑毛猪、经济林果、牧草等种植养殖项目,初步形成了堰塘村产业结构雏形。

  市农科院还在保康开展“二高山马铃薯绿色高效栽培技术”扶贫项目,使当地马铃薯亩产量由2500斤提高到了3500斤,亩均增收近500元;在襄州开展“花生起垄栽培技术”扶贫项目,使花生产量每亩增收300斤,增加产值900元。

  “育千人”:完善人才链条

  “打铁需要自身硬。没有一支强有力的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农业科技创新与发展就无从谈起。”在人才培养上,市农科院领导这样认为。

  多年来,市农科院通过“引才、育才、造才”举措,加强创新型、应用型和创业型人才梯队建设,打造结构合理、服务全产业链的科技人才队伍。

  在人才培养上,坚持引育结合,2017年已引进硕士研究生4名,分别充实到水稻、油料、芳香植物等科研团队;累计派出科技人员80余人次外出学习交流,提高业务技能;邀请傅廷栋、王汉中等30余名知名院士专家前来讲学、现场指导;组建博士创新工作室,创新体制机制,探索高端人才培养的新途径。市农科院有享受国务院津贴的专家、享受市政府津贴的专家、市优秀人才、市先进工作者、市青年科技奖获得者各1名,推荐省农科院特聘研究员1名,有2名专业技术人员入选组织部技术服务专家团队,有3名同志入选省“三区”人才。

------分隔线----------------------------
推荐内容